从去年年底至今,国内媒体对于近视眼手术治疗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起因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去年12月6日发表的题为《眼科手术对国民医疗服务系统太危险》的报道。报道称,鉴于一些患者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或远视后,近期出现视力下降、角膜强度减弱、感染、视网膜脱离等问题,其安全性令人担忧,英国医疗监管部门阻止在医疗服务系统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该报道还指出:“眼部激光手术的失败率约为10%。”
该文一出,在上引起极大反响。各国眼科医生、医疗机构纷纷发表意见,绝大多数人认为英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存在“以偏概全”和“引用资料陈旧”等硬伤,夸大了LASIK手术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经过国内媒体的转载,该报道仍然让我国数百万已经接受准分子激光近视眼治疗的人“心里咯噔一下”,让正在考虑接受这类手术治疗的人有些无所适从。
数据我国激光手术总达到95%以上
据了解,英国医疗监管部门阻止在医疗服务系统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起因主要是英国一家名为Boots的医药公司在为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患者发生了视物模糊、视力损害等问题,公司被迫关闭其下属9家准分子激光中心。
各国专家认为,仅一家公司发生的问题并不能代表全球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水平与真实情况。《星期日泰晤士报》那篇报道所指10%的失败率,引自《眼科学》杂志,从字面上看,指的是眼部手术(eyesurgery)的失败率,而不是仅指准分子激光手术。美国屈光手术质量保证委员会执行董事说:“我们是代表患者利益的组织,如果LASIK失败率真的那么高的话,我们会首先指出这一点。”据统计,2004年美国约120万人接受了LASIK手术,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约3%,其中需要手术处理的严重并发症在0.5%以下。
自1990年起,英国医疗服务系统就开始向那些戴框架镜或隐形眼镜矫正视力不理想的患者提供LASIK手术,每年约800人,只占全英国LASIK手术年手术量的0.8%。由于英国医疗服务系统提供的是免费医疗,所以它对LASIK手术说“NO”也是符合惯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准分子激光手术在英国被禁止了,因此国内一些媒体关于“英国叫停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说法并不确切。
眼科科学院(AOI)惟一的中国籍院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赵家良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应用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眼患者视力的总已经达到95%以上。1993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手术,至今已经积累数万例手术经验。
专家点拨世界上没有安全的手术
对各种近视眼手术都应辨证分析审慎开展
今年四五月份以来,从上海、北京等地传出的消息表明,近视眼手术出现“返工潮”,一些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眼科,每月接诊因手术失败要求再次手术的患者近百人。据介绍,要求“返工”的患者中有近七成是十多年前接受过早的近视眼有创手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的。而RK手术由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已经被大多数医疗机构弃用了。
RK手术曾一度在南方城市“风行”。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眼科副主任伍桂军教授介绍,RK手术是上世纪40年代由前苏联专家发明的,前苏联和日本做得比较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RK手术是建立在医学界对人的角膜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认识还比较粗浅的基础之上,要由医生凭着自己的手感,在角膜周边部将角膜呈放射状切开,“这种手术对人眼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伍桂军说。RK手术由于对角膜切得太深,术中角膜易穿孔、感染,术后患者的眼球有可能因外力作用而“四分五裂”。尤其可怕的,是日本医生对RK手术进行的“创新”,他们不从角膜上皮面一侧切,而是从不能够再生的角膜内皮面一侧“动刀”,致使不少患者付出永远失去光明的惨重代价。好在中国沿用的是前苏联的方法,而且RK手术基本上已被准分子激光手术替代了。
专家指出,随着手术设备及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手术方法与技巧的不断改进,目前的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安全性已较“RK时代”大大提高。
市场巨大全国有600台准分子激光治疗机在运行
卫生部已经发出1000多个“上岗证”
米莉今年33岁,是北京某公司职员,1000多度的高度近视,曾经使她离了赛过“啤酒瓶底”的眼镜,寸步难行。今年春天她下决心与跟随自己几十年的“啤酒瓶底”说“拜拜”,于是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统计表明,全国目前有多达600台准分子激光治疗机在运行,2004年接受手术的病人达50余万,由此造成的市场竞争便不可避免地“白热化”。一些技术实力薄弱、设备环境差的小医院为了拉患者,竞相压价,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赔本赚吆喝”。伴随低价格而来的,必然是低水准、低质量,医生“手潮”且不说,操作流程也不规范,如原本应该一次性使用的手术器械,如角膜刀片,张三用完李四接着用,又如结膜冲洗液,本应一人用一瓶,但是小医院一瓶洗四五个患者,消毒不到位,极易发生感染。
准分子激光手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仅依靠一位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和一台先进的激光手术设备就能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术前检查、手术设计、术中操作、患者配合、术后用药和护理、随访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与手术效果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抬高准入门槛,规范手术操作,加强行政监管。
为加强对包括准分子激光机在内的大型医疗设备准入和使用的监管,卫生部早在1998年,就委托中华医学会开始实施名为“大型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岗前培训”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后经考试合格者才发给上岗资格证书。
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强广告监管,因为准分子激光手术不可能“根治”近视。每一个已经或即将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都应当明确:手术只能让你摘掉眼镜,并不能改变你是近视眼的本质。
而且,准分子激光手术并不是谁都能做的。以下情况的患者不宜做:年龄在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近视眼患者;近视度数不稳定,近年仍有逐年加深趋势者;眼部有活动性病变者;角膜中央厚度小于450微米者;有其他严重眼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瘢痕体质及严重糖尿病的患者。近视度数在1600度以上者,准分子激光手术不作为矫治近视的方法。
“视觉质量是比视力更高层次的概念。”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准分子激光中心的于志强博士说。它不仅要求达到1.0以上的正常视力,还要求清晰、舒适、稳定,除了屈光度是正视状态外,还涉及像差、对比敏感度、夜间视力、泪膜稳定性等因素。目前的准分子激光技术只能提高裸眼视力,而不能提高视觉质量,相反,手术还可能导致视觉质量下降。
明白了上述道理,人们对社会上形形夸大其辞的广告就能增强“免疫力”了。据悉,由于设备来源不同等原因,目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还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今年年初,由温州医学院牵头,北京协和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10余家医疗单位共同参与的“十五”攻关课题“提高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正式铺开。
加强行业指导,是现阶段规范准分子激光手术重要、也是可操作性较强的一个切入点。要通过学术交流、科技攻关和组织协调,拿出全国适用的指导性意见。全国准分子激光手术高层研讨会重点研究了“术前”问题,强调两个“严”字,一是严把病人入选关,一定要将那些患有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高眼压、青光眼、角膜炎症等病人排除在外;二是严把医生入门关,即使通过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进行的培训,考试合格拿到上岗证书者,也不一定都让上手术台。
近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人眼的屈光度也会持续变化。尽管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但一部分人的人群的视力会长期相对稳定,而另一部分人的视力却会持续发展。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专业背景、生活习惯、用眼习惯等因素导致的。对于经常使用近处用眼的人来说,防治近视尤为重要。
为什么人在二十岁后视力基本稳定呢?这主要是因为二十岁以前的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或大学生,这部分人群相对容易调查与测试,并且由于升学压力等原因导致近视进展较快。但二十岁后,人们开始分散到各个领域,人员不集中,因此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人的身体发育在二十岁后基本停止或减缓,身体各项机能包括视力逐渐稳定。大多数人的近用眼程度降低,近视问题逐渐淡化或消失。即使如此,仍有一些人群如打字员、作家、画家等由于长时间看近工作,仍有可能患近视或近视加重。
即便手术效果非常理想,也不能掉以轻心。手术前后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用眼情况的稳定。根据“用进废退”理论,如果环境改变,眼睛会适应。适当调节生活并兼顾眼睛的健康是必要的。对于经常上网的患者,应适当减少上网时间,多参与户外活动。
2. 另一种情况是近用眼过少,远用眼过多的人会因此产生老视。如果看近不足以抵消眼睛的自然恢复力,就容易产生眼疲劳、老花现象。
3. 手术时度数较高的人,因为这部分人的眼球结构并未改变,如果大量近距离用眼,近视眼并发症还会进一步发展。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让眼睛适度老花,但好不要再加重近视。
在探讨和处理眼睛问题时,合理的调理和平时的预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对方法包括:
1. 手术前的服务:非手术方式解决高度近视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考虑到治疗周期较长且需要患者的耐心和配合,在进行眼突治疗和降低屈光度数的努力后再进行手术更为可靠。
2. 眼球突出及重度近视者的治疗:新研究的仪器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是进行手术的患者应首先考虑的方法。
3. 近视眼手术中的欠矫:即手术对屈光度的改变不到位。这时用仪器进行治疗,将有两种效果:一是治疗近视,二是治疗眼突及美容。
近英国暂停了眼部激光手术引发了广泛关注。由于担心患者的长期安全,英国医疗监督部门正在阻止医疗服务系统进行眼部激光手术。诊疗标准化研究所对眼部激光手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评估,发现关于此类手术安全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在医疗服务系统中推广。尽管存在对手术长期效果的担忧以及缺乏确凿的证据证明手术的安全性,但英国仍在探索其他治疗手段以取代激光治疗近视。与此一些专业的眼科医院也在积极探索和应用的技术和术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满足患者的需求。例如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青岛眼科医院角膜屈光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以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都在不断提高手术技术和服务水平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并关注长期效果的研究和探索。因此作为患者一定要慎之又慎在对待近视眼手术的问题上一定要全面考虑并充分了解各种因素包括手术的安全性、长期效果以及可能的风险等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该中心在上提出了LASIK手术角膜安全极限参数,并获得了认证,这一成就诞生于1995年。该中心还是卫生部准分子激光手术操作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自1998年以来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自1994年至今一直是我国准分子激光手术疑难病例的会诊中心,并在1999年获得了中国准分子激光领域的科技进步奖。
该中心在医疗领域有着多项首创成就,例如1997年,它成为国内利用准分子激光对小儿屈光参差伴先天性弱视进行协同手术治疗的单位;2002年,它首创了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切削手术。
现在,有一本名为《恢复好视力,完全不费力!》的书非常受欢迎,这本书教授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视力,摆脱现代文明病。书中所介绍的简单、随时随地的视力恢复运动,只需配合调节自律神经提升视力的方法,就能治疗近视、改善远视、眼部疲劳、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和干眼症等疾病。即使是忙碌的人也能轻松持之以恒。书中还介绍了如何摆脱智慧型手机老花眼的方法,提醒人们注意视力保健。
近,日本一家医药公司报道将推出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新技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根据报道,这种技术与眼镜相结合,通过纠正眼睛的折射角度来解决焦点偏差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判断这项技术是否可靠或是否存在智商税的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给那些不愿接受手术或想要非手术治疗的近视眼患者。这种技术的出现反映了现代近视眼群体的增加和人们对保护眼睛的需求。
随着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使用时间的增加,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除了使用新技术治疗外,我们还应该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眼部保护,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注意眼保健操等。保护眼睛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关于上述的内容的介绍到此结束。请注意继续关注和保护自己的眼睛健康!对于此次报道的眼镜治疗技术能否成为真正的福音这一问题,我们拭目以待其进一步的研发和验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