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全球近视眼患者至少有10亿多,对近视眼的研究已数百年。近年来对近视眼治疗争议大的要数角膜激光手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由于担心患者的长期安全,医疗监督部门正在阻止医疗服务系统进行眼部激光手术”。而美国的《眼科学》杂志也指出“此类眼部手术的失败率是1/10,而不是大多数广告上所说的1/1000。”“手术还可能引起并发症,致使病人必须做移植手术”。
这些消息在我国也引起一片哗然,引发了关于“眼科激光手术安全性”的火热讨论。一些做过激光手术出现并发症者出来现身说法,一些媒体也报道,“15年前风行的近视眼手术因技术水平有限而留下后遗症,现纷纷返工”。一些医疗工作者出来反驳英国研究部门的说法,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安全性。那么,近视眼激光手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和安全性如何?远期效果怎样?到底还该不该做这种手术?欢迎大家探讨。
准分子激光手术有多种方式
人们一般说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其全称应该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主要包括三种术式:
(1)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简称PRK),是早用于临床的方法。目前认为PRK治疗中低度近视、远视及散光安全有效,但因其术后疼痛、屈光回退等并发症,现较少使用。
(2)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这是目前主流术式。它在角膜瓣下的基质层切削,保持了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的完整,可避免PRK的大多数并发症。特点是拓宽了近视度数的矫治范围,术中术后无疼痛,视力恢复快,角膜不遗留斑翳。手术时,先用一种微型刀在角膜上切出一个带蒂的薄层角膜瓣,掀开此瓣,在瓣下行激光切削,然后将瓣复于原位。此可用于低、中、高度近视。LASIK也有角膜瓣带来的缺陷,即角膜瓣皱褶、移位、角膜瓣下上皮植入、散光以及过度切削,造成角膜扩张、圆锥角膜等。对于角膜相对近视度数高而比较薄的患者,使用LASIK也受到限制,但对于角膜瓣足够厚的高度近视患者,还是LASIK好。
(3)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是PRK手术的改良术式。用激光或低浓度酒精浸泡角膜手术区,做成一个角膜上皮瓣,激光切削上皮瓣下组织,当角膜上皮瓣复位后,依然要在其表面盖上一片隐形眼镜。LASEK手术后疼痛较PRK明显减轻,加上瓣薄,可以用于角膜厚度相对较薄、瞳孔较大的患者。
LASEK无LASIK做角膜瓣的并发症,缩短了PRK手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减轻了疼痛反应及角膜混浊(haze)的程度,但手术中角膜上皮瓣破损和水肿与PRK同,而且手术后视力恢复及屈光稳定速度比LASIK慢。因此主要适用于角膜较薄、职业特点容易发生眼外伤导致角膜瓣移位或其他不宜进行LASIK的患者。
另外前不久,希腊医师Ioannis又率先提出Epi-LASIK的术式。认为Epi-LASIK能综合LASEK和LASIK手术的优点,较好地避免两者的不足,它利用旋转上皮刀在角膜上皮层“做活性上皮瓣”,厚度仅50多μm,而非像LASEK手术那样用酒精浸泡,在大限度地“节约”角膜厚度的术后刺激症状也很小,发生角膜混浊(Haze)的机会比较PRK少,近视回退发生率低。
并非所有近视眼患者都适合做
一般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考虑做眼准分子激光手术:年满18岁以上,有健康心理状态,有摘掉眼镜的愿望;眼部没有活动性眼病;近两年近视度数比较稳定,每年加深不超过50度;如果配戴隐形眼镜,软性镜应摘去2周,硬性镜应摘去4周以上(可以换戴框架眼镜,才能做手术前检查);经过医生检查,眼部各项指标符合手术要求;假如是第二次手术,LASIK要间隔3~6个月,PRK要间隔1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有远、近视和散光的,也要间隔1年以上;全身无手术限制的疾病。
有下列情况的人不适宜做准分子激光手术:患有眼的急性、活动性炎症,干眼症,眼睑闭合不全,青光眼,白内障,色素膜炎,视网膜脱离,缺血性眼病,单纯疱疹等病毒性眼病,及下列全身病如:糖尿病,胶原性疾病(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精神病服药者,艾滋病,有某些疾病影响伤口愈合者或虽符合手术条件但对手术有顾虑或期望值过高的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安全性是公众关注焦点仍然是戴眼镜
近年来,准分子激光手术在近视治疗领域发展迅猛,但关于其效果和安全性,公众仍存在一些误解和极端观点。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理性评价和深入了解。
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价格因术式不同和医院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LAISK手术的价格范围广泛,从一般的6000-8000元到低至2000元甚至800元不等。需要注意的是,价格过低的手术可能使用老旧设备或技术,手术效果难以保证。选择信誉良好、技术先进的大医院至关重要。
关于手术效果,存在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是神化手术效果,认为可以完美治愈所有近视问题;另一种是完全否定该手术。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当前激光手术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特别是在高度数矫正和病理性近视眼方面存在局限性。激光手术只是一种光学矫正方式,无法根治眼底病变。但对于低中度近视而言,激光手术的效果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
一部分早期接受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返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手术患者都需要。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的手术方式(如RK手术)与现在的PRK和LASIK相比存在安全隐患。并非所有近视眼患者都适合使用RK手术。近期,角膜波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术(ORK)的出现使激光切削更加符合光学特征,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
关于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历史和发展,自1983年试用于屈光手术以来,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与早期的钻石刀相比,准分子激光手术具有许多优势,如损伤小、度高、可性强等。通过切削角膜组织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这只是一种矫正方式,并不能改变近视的病理过程。
对于患者关心的几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整理回答。关于手术安全性,近视激光手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很多医生和护士都成功接受了该手术并摘掉了眼镜。关于手术费用,激光近视手术属于选择性手术,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必须等到成年且度数稳定后才能考虑手术。至于手术后是否会出现反弹,大多数中低度数的患者发生“反弹”的概率不高。个别患者由于度数偏高或角膜弧度偏平可能会发生“反弹”。干眼是手术后的一种常见症状,但研究表明现代激光手术并不会增加干眼的程度。关于手术后能达到的视力水平,这取决于眼睛的结构和眼底条件等因素,矫正视力是手术后视力的重要指标。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但大多数常见的不良反应都是概率性事件。
手术后视力状况解析。
在进行近视手术后,大多数医生的预期是患者的视力能够达到标准视力1.0。实际情况是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这一标准,有部分人可能只能恢复到0.8或0.6等视力水平。
有些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可能会出现眼睛干涩的不适感。特别是那些术前就有干眼症状、常戴隐形眼镜或频繁使用电脑的人,这种不适感会更为明显。干眼的程度因人而异,术前进行详尽的评估非常重要。
还有些患者反映在夜间视力有所下降,甚至出现眩光现象。这种情况在暗瞳较大的人身上更容易发生,严重影响夜间驾驶。暗瞳是指晚上瞳孔生理性放大的大小,如果放大过度,可能会超出光学治疗区,导致眩光。
关于并发症的问题,完全因为近视激光手术导致视力丧失的情况非常罕见。我们手术医生会密切注意术后感染、圆锥角膜等情况。圆锥角膜是指角膜变薄变陡、散光增加的现象,如果术后出现这种情形,可能需要进行角膜交联手术或角膜移植手术。
对于如何避免这些风险,虽然有些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小,比如圆锥角膜,但我们仍然要强调术前检查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只有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才能准确评估术后的风险,并尽可能规避。若超过安全阈值,不建议进行手术。毕竟,任何手术都应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效果。
作者: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的郑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