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近视手术的话题备受关注,尤其是激光手术。虽然近视手术已经发展了二十年,技术成熟,但是手术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风险。对于已经成年的近视患者,手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是需要考虑手术后的影响以及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为了避免手术,好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近视并及时治疗。专家建议,在近视初期,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配合口服适当的营养素,可以很好的控制或改善近视,避免成年后手术的风险。
激光近视手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中飞秒激光术和准分子激光手术是比较常见的两种。飞秒激光通过对角膜基质的处理,改变角膜的屈光度,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全飞秒激光创伤较小,恢复快,没有角膜瓣的风险,而半飞秒激光虽然存在角膜瓣风险,但个性化设计更多。准分子激光手术则通过在角膜表面进行切削,保留角膜上皮,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的近视患者。
除了遗传因素,近视的出现还与环境因素和发育因素有关。随着现代孩子功课负担的加重和电子产品的发展,近视几率也在增加。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照明问题、硬笔书写问题、纸张反光问题等也可能导致近视的出现。预防近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改善学习环境、减少长时间近距离作业、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等。
在选择进行激光近视手术时,选择一家合适的医院至关重要。爱尔眼科医院在眼科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手术设备为飞秒激光近视手术提供了保障。医院还注重术前评估和术后护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和全方位的护理指导,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恢复视力。在选择医院时,患者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医院和医生。
关于激光近视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一直备受关注。一些患者和媒体对手术的安全性表示担忧,担心手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事实上,激光近视手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帮助无数患者成功恢复视力。任何手术都有风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准分子激光手术包括多种术式,每种术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慎重考虑。
LASEK手术无需制作角膜瓣,缩短了PRK手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减轻了疼痛反应及角膜混浊的程度。相较于PRK手术,LASEK在手术中角膜上皮瓣破损和水肿的情况与之相似。虽然手术后视力恢复及屈光稳定速度比LASIK慢,但它主要适用于角膜较薄、职业特点容易导致眼外伤导致角膜瓣移位或其他不宜进行LASIK的患者。
不久前,希腊医师Ioannis率先提出了Epi-LASIK手术方法。这种术式被认为能够综合LASEK和LASIK手术的优势,避免两者的不足。它利用旋转上皮刀在角膜上皮层制作活性上皮瓣,厚度仅50多μm,无需像LASEK手术那样使用酒精浸泡。这种手术在大限度地节约角膜厚度的术后刺激症状也很小,发生角膜混浊的机会较PRK减少,近视回退发生率也较低。
并非所有近视眼患者都适合进行眼准分子激光手术。只有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才可以考虑手术:年满18岁,心理状态健康,有强烈的摘镜愿望;眼部无活动性眼病;近两年近视度数稳定,每年加深不超过50度。对于配戴隐形眼镜的患者,需要在术前一定时间内摘去眼镜。经过医生检查,眼部各项指标符合手术要求的患者才可以进行手术。对于已经进行过手术的患者,LASIK手术需要间隔3-6个月,PRK则需要间隔一年以上。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胶原性疾病、青光眼、白内障等的患者不宜进行手术。
安全性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矫正近视的方法仍然是戴眼镜。眼科学界认为,从安全、简便、经济、实用等因素考虑,戴眼镜仍然是多数人的方法。对于选择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来说,关心的问题就是手术的安全性。
当前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与初的近视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手术相比,其安全性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任何手术都有风险,近视眼激光手术也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过度矫正或矫正不足,这些并发症需要一定时间观察,并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其他可能的并发症包括眩光、圆锥角膜、偏心切削等。手术后应定期检查眼睛,特别注意眼底黄斑区和周边视网膜的变化。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效果不理想或出现并发症,往往是因为没有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和复查所致。医生需要特别注意提醒患者注意术后事项。手术后需要严格用药和复查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
眼激光手术的卫生经济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医院和不同的手术方式价格不同。在选择手术时,患者需要警惕价格过低的医院,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使用过时或质量有问题的设备或材料。
近年来,激光治疗近视眼领域发展迅猛,但公众心理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对手术效果的过度神化,另一方面是完全否定近视激光手术。事实上,激光手术并非,特别是对于高度数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手术效果和安全性的性仍存在不足。一部分早期接受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返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手术都需要返工。近年来,手术方式、设备以及医生处理能力的改进使得“返工”情况越来越少。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简介》
在1983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Stephen医师尝试将准分子激光应用于屈光手术,并在动物角膜上进行了相关实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FDA开始了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简称PRK)的临床试验,当时主要治疗低度和中度近视。到了1995年,美国FDA批准了PRK手术用于治疗低、中度(600度以内)近视。而在1999年,LASIK手术被批准用于高度近视、远视及散光的临床治疗。
我国于1992年引进准分子激光技术,并开展了PRK手术,随后进一步开展了LASIK手术。与早期使用的钻石刀进行的近视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手术相比,准分子激光手术具有多种优势,包括损伤小、度高、可性强、并发症少以及适应症广泛。
准分子激光手术通过切削中央区角膜组织,使其变平,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它还能有效矫正远视和散光。若治疗远视,手术会环形切削周边的角膜组织,使中央区角膜稍微变陡;如果切削面呈椭圆形,则可以矫正散光。值得一提的是,近视(或远视)与散光可以同时通过手术进行矫正。
角膜中央区的变薄效果类似于佩戴凹透镜,而周边的变薄效果则类似于佩戴凸透镜。尽管准分子激光手术是一种有效的近视眼矫正方式,它仅仅是将需矫正的度数通过手术“镶嵌”在角膜上,并不能改变近视的病理过程,从而达到根治近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