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手术现已非常成熟,大部分三甲医院都可以进行。由于是手术,即使是技术成熟的医院也难以完全避免一些副作用的发生。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角膜瓣偏离中心、对位不良、皱褶、层间碎屑或血液残留等问题。还可能发生激光切削偏离中心、角膜刀切穿角膜等情况。在高度近视的人群中,术后可能会出现终生性眩光和眩目、欠矫或过矫、视力反弹等问题。手术后可能达到的矫正视力低于配眼镜时的视力。还可能发生阅读困难、干眼症、角膜敏感性下降、疼痛等症状。几乎所有近视手术的人术后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散光。还可能发生角膜感染、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角膜中心岛的形成等问题。
为了避免手术风险,对于近视问题,好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专家建议,初期近视可以通过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配合口服乐睛视力营养素来控制或改善近视,无需一定要等到成年后进行手术。
我们来看一下眼镜行业的市场概况。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眼镜产品零售市场规模已超过800亿元。作为眼镜功能属性的核心载体,镜片在眼镜产品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预计在未来几年里,眼镜产品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900亿元,镜片零售市场规模也将达到新的高度。
国内镜片市场在销售额方面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头部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总额的近八成。目前市场上表现突出的企业有依视路、卡尔蔡司、万新和明月等,品牌在市场上仍占据优势地位。而在销售量上,分布更为分散,万新销量,明月次之。除了头部企业外,中小企业的贡献也不容小觑。未来镜片市场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头部品牌也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随着眼镜市场的不断增长和竞争的加剧,“暴利行业”的标签已经成为了阻碍眼镜行业健康成长的障碍之一。为了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产业链各方应努力消除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现象,向大众普及眼健康知识及眼镜的功能与价值。生产端应提供更多的专业设备及人员培训等赋能方案给下游零售商;零售端则需要开拓新型营销模式的同时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流程,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体验度。
关于中国眼镜镜片行业的发展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眼镜镜片的定义和功能。镜片是眼镜功能属性的核心载体,融合了数学、光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于矫正视力、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量以及保护眼睛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镜片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主要体现在材料、光学设计和镜片膜层三个方面。
从功能性上分类,眼镜镜片可以分为日常普通镜片和功能性镜片;从设计上分,有球面镜片、单非球面镜片、双非球面镜片以及自由曲面镜片等。材质方面,经历了天然水晶镜片、光学玻璃镜片和光学树脂镜片三大发展阶段,其功能与形态也随之不断升级。目前常用的镜片是树脂镜片,因为它具有质量轻、不易碎、安全性高、容易加工以及化学稳定性和透光性好等优势。
由于眼镜产品在我国不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导致国内眼镜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尽管产销量不算高,但行业竞争依然激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抗风险能力,许多国内眼镜生产企业及配套供应商逐渐聚集形成眼镜产业集群。目前,以江苏丹阳、福建厦门、广东深圳、浙江温州等地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中,江苏丹阳的企业数量及产量尤为突出,被誉为中国的“眼镜之都”。该地区拥有完整的眼镜产业链,包括原料、配件、镜架制造、镜片制造、眼镜机械、印刷包装等,镜片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75、世界产量的近50。
镜片品牌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尤其是本土厂商的品牌建设之路颇为漫长。镜片在本质上属于半成品,消费者购买适合的镜片需要由眼镜零售商、眼视光中心或医院眼科提供专业的验光服务。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定配加工才能成为终佩戴的眼镜。由于消费者较少直接购买镜片,而是基于零售店的品牌和销售人员的推荐进行综合选择,因此镜片的品牌认知度并不高。从用户调研结果来看,受访者对镜片品牌的认知程度明显低于连锁眼镜店品牌。国内镜片生产行业发展初期,本土厂商主要以OEM/ODM方式生产国外品牌的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尽管近几年国内的镜片生产厂商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宣传力度有限,市场上仍缺乏公众熟知并认可的本土镜片品牌。
在商业模式方面,镜片行业仍处于较为传统的状态。生产厂商通过销售部门或经销商将镜片产品销售给眼镜零售商或电商平台及商户,再由零售商或电商提供给C端消费者。近年来,眼镜产品的线上销售发展迅速,由于店面、人力等成本大幅减少,线上眼镜产品售价明显低于实体店。对于视力矫正和功能性镜片而言,验光、调校、加工与试戴服务必须由线下实体门店提供,因此线上销售带来的冲击并不明显。镜片之间的产品形态相近,外观差异微小,只有经过长期佩戴才能逐渐感受到性能差异。线下零售店提供的验配与调校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这是镜片价值实现的基本保障,也是线下零售商的核心价值所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眼镜零售端的“连接”价值变得尤为关键。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窗口,零售端积累了大量用户在验光及其他检查过程中的数据,具备建立用户眼部健康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条件。在此基础上,零售端能够连接生产端,依据用户对镜片的核心需求、佩戴习惯、更换周期等数据指导上游厂商的研发、设计、生产、供货等行为。还可以连接医疗、制药乃至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引入新技术、拓展新业务,使消费者在零售端获得更优质、更全面的专业服务,推动眼镜零售端及整个眼镜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眼镜市场以镜片和光学镜架为主力产品,近年来市场规模处于平稳发展状态。预计2023年市场将突破900亿元。从产品构成来看,镜片与光学镜架是市场的核心产品。中国眼镜镜片市场虽受新冠影响出现下滑,但随着得到控制,未来数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品牌如依视路、卡尔蔡司等占据优势地位。而在销售量方面,本土厂商如万新光学和明月镜片表现突出。随着消费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镜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尽管我国存在大量视力问题人口,对眼镜有着刚性需求,但消费者的认知尚浅,对镜片产品的了解不够深入,仍主要以解决刚需为主。这导致进店人数不足,眼镜和镜片产品的购买频次相对较低。由于传统渠道层级叠加及零售终端店铺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镜片零售价与生产成本价之间的加价较大,消费者对镜片行业产生误解,误以为眼镜行业是暴利行业。
从生产端来看,镜片市场虽然本土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市场份额较低,导致行业整体呈现分散化竞争格局。这使得镜片行业运作不规范,竞争激烈且无序,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市场需求特性和传统商业模式与交易方式也给生产厂商带来资金和存货压力。
在零售端,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眼视光服务的专业性和整体性。但由于镜片产品的化特点,以及零售端筛查、验配、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镜片价值实现存在障碍。零售端对消费者的视光知识普及宣传也远远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应该消除“暴利”这一伪命题。眼镜行业的利润并未大幅偏离合理区间,消费者应理解眼镜从原料到成镜过程中的各种隐性成本。零售商应通过标准、规范的流程为用户提供全面、专业的消费体验,展现线下零售端的服务价值,逐渐消除消费者的误解。
生产端应推动行业运作方式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眼镜市场应与市场对接,补全缺失的技术指标和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头部企业应帮助规模较小的零售商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市场教育能力,共同推动眼镜行业的规范发展。
在零售端,应开拓新的营销方式与渠道,如利用新媒体网络营销等。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传授与人员培训,确保用户到店后能够购买到适合自己的眼镜。
展望未来,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趋势表现为生产结构转型,由单光基础镜片向功能性镜片转移。随着消费者对眼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消费观念逐渐转变,追求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而非一味追求低价格。市场整合将进一步深化,国内头部品牌将迎来崛起良机。眼镜零售商将向视光中心或眼科诊所转型,由单纯的售卖眼镜及相关产品转变为向客户提供视光解决方案。这些变化将推动中国眼镜行业的持续发展。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和企业转型的趋势,眼镜零售行业面临着消费低频、入店人数不足、消费者信任度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远见卓识的零售商们正积极求变,尝试向视光中心和眼科诊所等方向转型。他们不断拓展业务范畴,创新商业模式,以应对市场挑战。
视光中心和眼科诊所作为一种新业态,位于眼镜店和眼科医院之间,既具备了眼镜店的服务特点,又融入了医学验光的专业性。他们可以提供医学验光配镜、双眼视功能检查及处理异常、斜弱视的诊断治疗、青少年近视的解决方案等服务。这种转型不仅弥补了传统眼镜店在专业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完善了医院眼科的服务体系。
与眼镜店相比,视光中心在设备、人员、专业能力、工作流程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国内众多的中小眼镜店目前尚缺乏向视光中心或眼科诊所转型所需的资金和能力。随着消费者对眼睛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眼睛健康和视光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眼镜零售端的整合和发展也在加速进行。
未来数年,视光中心或眼科诊所将成为眼镜店转型的主要方向。这些机构将越来越受欢迎,不仅因为他们的专业服务能力和丰富的服务内容,而且因为他们对眼镜及镜片市场竞争优化的积极影响。他们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高质量眼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为眼镜零售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