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美美眼科 > 科普知识 > 深圳北大医院准分子近视手术详解:专业评估与手术体验分享

深圳北大医院准分子近视手术详解:专业评估与手术体验分享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闻虹 上传提供

发布: 131 评论

据估计,全球近视眼患者至少有10亿多,对近视眼的研究已数百年。近年来对近视眼治疗争议大的要数角膜激光手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由于担心患者的长期安全,医疗监督部门正在阻止医疗服务系统进行眼部激光手术”。而美国的《眼科学》杂志也指出,“此类眼部手术的失败率是1/10,而不是大多数广告上所说的1/1000”。“手术还可能引起并发症,致使病人必须做移植手术”。

深圳北大医院准分子近视手术详解:专业评估与手术体验分享

这些消息在我国也引起一片哗然,引发了关于“眼科激光手术安全性”的火热讨论。一些做过激光手术出现并发症者出来现身说法,一些媒体也报道,“15年前风行的近视眼手术因技术水平有限而留下后遗症,现纷纷返工”。一些医疗工作者出来反驳英国研究部门的说法,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安全性。那么,近视眼激光手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和安全性如何?远期效果怎样?到底还该不该做这种手术?欢迎大家探讨。

准分子激光手术有多种方式

人们一般说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其全称应该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主要包括三种术式:

(1)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简称PRK),是早用于临床的方法。目前认为PRK治疗中低度近视、远视及散光安全有效,但因其术后疼痛、屈光回退等并发症,现较少使用。

(2)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这是目前主流术式。它在角膜瓣下的基质层切削,保持了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的完整,可避免PRK的大多数并发症。特点是拓宽了近视度数的矫治范围,术中术后无疼痛,视力恢复快,角膜不遗留斑翳。手术时,先用一种微型刀在角膜上切出一个带蒂的薄层角膜瓣,掀开此瓣,在瓣下行激光切削,然后将瓣复于原位。此可用于低、中、高度近视。LASIK也有角膜瓣带来的缺陷,即角膜瓣皱褶、移位、角膜瓣下上皮植入、散光以及过度切削,造成角膜扩张、圆锥角膜等。对于角膜相对近视度数高而比较薄的患者,使用LASIK也受到限制,但对于角膜瓣足够厚的高度近视患者,还是LASIK好。

(3)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是PRK手术的改良术式。用激光或低浓度酒精浸泡角膜手术区,做成一个角膜上皮瓣,激光切削上皮瓣下组织,当角膜上皮瓣复位后,依然要在其表面盖上一片隐形眼镜。LASEK手术后疼痛较PRK明显减轻,加上瓣薄,可以用于角膜厚度相对较薄、瞳孔较大的患者。

LASEK无LASIK做角膜瓣的并发症,缩短了PRK手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减轻了疼痛反应及角膜混浊(haze)的程度,但手术中角膜上皮瓣破损和水肿与PRK同,而且手术后视力恢复及屈光稳定速度比LASIK慢。因此主要适用于角膜较薄、职业特点容易发生眼外伤导致角膜瓣移位或其他不宜进行LASIK的患者。

另外前不久,希腊医师Ioannis又率先提出Epi-LASIK的术式。认为Epi-LASIK能综合LASEK和LASIK手术的优点,较好地避免两者的不足,它利用旋转上皮刀在角膜上皮层“做活性上皮瓣”,厚度仅50多μm,而非像LASEK手术那样用酒精浸泡,在大限度地“节约”角膜厚度的术后刺激症状也很小,发生角膜混浊(Haze)的机会比较PRK少,近视回退发生率低。

并非所有近视眼患者都适合做

一般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考虑做眼准分子激光手术:年满18岁以上,有健康心理状态,有摘掉眼镜的愿望;眼部没有活动性眼病;近两年近视度数比较稳定,每年加深不超过50度;如果配戴隐形眼镜,软性镜应摘去2周,硬性镜应摘去4周以上(可以换戴框架眼镜,才能做手术前检查);经过医生检查,眼部各项指标符合手术要求;假如是第二次手术,LASIK要间隔3~6个月,PRK要间隔1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有远、近视和散光的,也要间隔1年以上;全身无手术限制的疾病。

有下列情况的人不适宜做准分子激光手术:患有眼的急性、活动性炎症,干眼症,眼睑闭合不全,青光眼,白内障,色素膜炎,视网膜脱离,缺血性眼病,单纯疱疹等病毒性眼病,及下列全身病如:糖尿病,胶原性疾病(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精神病服药者,艾滋病,有某些疾病影响伤口愈合者或虽符合手术条件但对手术有顾虑或期望值过高的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安全性是公众关注焦点仍然是戴眼镜

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价格因不同的术式和医院而异。例如,LAISK手术的价格大多在6000~8000元之间,但也有低至2000元或仅800元的情况。价格较低并不一定意味着价值也低。警惕那些过于低廉的价格,因为它们可能是使用了过时或质量不可靠的设备及材料。对于手术效果,不同医院的技术和信誉是的关键。走出对价格的误区,理性评价手术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在激光治疗近视眼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公众的态度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人对手术效果寄予过高的期望,尤其是高度近视的矫正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手术并非,不能根治近视的病理过程。对于低中度近视而言,激光手术是有效的,但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一部分早期手术患者可能需要返工,这是因为过去的手术方式存在一些安全风险,而且现在已知并非所有近视患者都适合使用同一种手术方式。现在的手术方式和设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并发症更少,效果更稳定。眼科医生的处理能力也已经显著提高。目前的激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但还需要避免过度神化手术效果的倾向。同时需要警惕一些滥用技术的情况,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手术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原理也有相应的介绍。不同种类的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价格及其相关费用也有提及。

那么,LASIK手术存在哪些让人担忧的缺陷呢?我们了解到,正常的角膜能够承受眼内压力的作用。在LASIK手术中,需要对角膜组织进行切削,这可能导致切削后的角膜无法抵挡眼内压力,从而逐渐变形,终发展成圆锥角膜。这一严重后果可能导致视力丧失。一些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并未将这一风险告知患者。

关于医院声称的激光手术不会致盲的观点,实际上存在误解。圆锥角膜可以被视为一种间接的致盲症状。有些医院以保留410为标准认为手术是安全的,但这个依据究竟从何而来?当角膜厚度低于410时,是否一定会产生圆锥角膜?没有人能确保那些角膜厚度接近下限的人在未来的十年内不会发生角膜变形。对于那些因高度近视(600度以上)而需要更多切削的患者,又有谁能保证他们在15或20年后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呢?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医学技术从研发到应用于临床都需要一个观察和验证的过程。尽管LASIK技术在中国应用的时间不到八年,但许多眼科医生已经广泛地将它应用于临床治疗。尽管他们明白手术的风险(甚至对于稍有眼科知识的人来说也能理解),但他们仍然冒险行事,隐瞒手术风险,将患者的眼睛当作试验品。这种行为如何能让人接受?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他们的职责是救治病人,而不是为了市场利益而使用不成熟的技术来危害患者。

由于LASIK手术导致的圆锥角膜在医学上被视为难题,终可能只能通过角膜移植来解决。每一例手术可能带来上千元的利润,但为了这些利润,医生竟将患者当作实验品,隐瞒手术风险,让患者承担成为盲人或准盲人的风险。这种行为在数百万人的眼中埋下了定时,医生的良心何在?现在,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都出现了这个问题,那么那些在不发达地区的医院又是如何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呢?

任何有良知的人,如果认为这篇文章有道理,请将其转发到各大论坛,让更多人了解真相。尤其是广大患者和青年朋友,如果你们不怕在事业、作为家庭支柱的时候成为盲人或准盲人,那么你们可以选择成为医生的实验品。但请务必谨慎三思,了解所有的风险后再做决定。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