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网友在百度上询问关于近视矫正手术的问题,他们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准分子(或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在某医院要多少钱?”或者“我的眼部情况能否进行近视矫正手术?”看起来这些提问者已经认定近视矫正手术是安全且必要的。这是否是所有人的共识呢?
在你决定进行近视矫正手术之前,是否应该多听听不同的意见?
以下是我总结的关于近视矫正手术的一些基础而通俗易懂的知识。
我要强调一点:不要做!不管是准分子手术、激光手术,还是近年来涌现的新名词如飞秒手术、Z飞秒、I飞秒、U飞秒、个性化飞秒、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感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等等,都不推荐进行!无论是什么大型三甲医院,或者重点科研医院,还是解放军医院、全国知名医院,都不例外。
我也是一名近视眼患者,从初中开始就遭受近视的困扰。曾几何时,我对近视矫正手术充满了期待。在了解了许多相关知识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
近视的原理是晶状体屈光不正。带凹透镜可以矫正这种情况,也就是光线进入人眼球后通过两次折射,一次是眼球自身的折射,一次是外界凹透镜的折射,使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矫正近视。
准分子手术的目的就是让近视患者摘掉眼镜也能看清楚。医生采用准分子仪器在角膜上“雕刻”出凹透镜的形状,以此达到矫正视力的效果。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角膜厚度的变化可能导致眼压的变化,进而影响眼睛的健康。如果眼压过高,可能会导致角膜变形,甚至引发圆锥角膜等严重问题。
准分子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中,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和作息方式,以防止眼压升高导致的潜在风险。因为圆锥角膜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只能进行角膜更换。而每年有许多需要更换角膜的患者在排队等待,但捐献者却很少。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眼压升高,对于进行了准分子手术的患者来说,这个后果很难预料。准分子手术并不是简单的“烧”掉角膜的一部分,而是切割膜瓣,这个创口不会自然愈合,需要手术进行粘合。这意味着眼睛不能随意揉捏,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来自河北的近视患者刘晓明,不远千里赶赴北京同仁医院进行手术。在排除了各种手术禁忌症后,医生为她选择了LASIK手术。这次手术花费了她大半年的积蓄,但相较于老家,至少可以节省三千元。走出手术室的她对于手术效果欣喜不已,视力已经明显恢复。近期有关返工潮的报道使她开始对手术效果感到担忧。
这一“返工潮”的消息源自上海,十五年前风靡一时的RK手术现在出现了大量并发症,许多患者视力回退。如今在一些医院,重做手术的数量不断攀升。北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每月都有上百名患者进行返工手术,约占患者总数的一成。这让人们开始对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尽管RK技术因自身缺陷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PRK、LASEK和LASIK等更安全的手术方法,但在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后,它们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呢?上也有类似警告,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关于LASIK手术长期安全性的证据不足,不应作为临床常规使用。报告中还统计了四项临床数据,发现手术后出现角膜瓣问题的发生率较高。
报道引发全球关注,英国广播公司也进行了跟进报道。在接受采访时,NICE的介入医疗咨询委员会主席警告说,任何对眼睛有风险的治疗方法都需要特别关注。也有临床医生对NICE的报告表示失望,他们认为激光手术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国内的报道也引发了公众对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质疑。针对这些疑问,记者联系了多位相关人士进行采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医院视力中心的主任表示,LASIK在英国的应用不如其他流行,主要是由于英国人的保守倾向和对安全的过度关心。对于手术的长期安全性问题,他强调只要医疗程序正确,病人没有禁忌症就没有问题。对于NICE的警告,他认为数据可能存在偏差,新的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他也澄清了关于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比例的问题,强调这并不是手术失败的表现。
中国的眼科学界在NICE报告公布后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LASIK是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但手术的成功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在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时存在低价竞争的现象,这让人担忧。患者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医生的技术水平、设备的可靠性和医疗程序的规范执行也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于手术安全与选择的深度解析》
手术并非失败等于终点,因为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手术设计的复杂性,某些手术可能需要分期完成。例如,针对高度近视的老年患者,手术治疗常分为两个阶段。在某些地区,手术的安全性存在隐患。近日同仁医院接收了三例严重的LASIK并发症患者,其中的角膜瓣问题引人关注。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医院为了降低成本,直接购买国外二手设备。行业内的秘密是,并非高得离谱,某些医院甚至低于70。提醒患者在选择医院和手术时保持警觉,理智选择,避免盲目跟风。针对激光近视手术,要走出误区。对于激光设备的选择应注意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几个常见误区。关于激光仪的先进性并无统一标准,不要被广告和媒体夸大其词所迷惑。光斑大小并非越小越好,手术时间长短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新的机器需要医生和医院的适应与熟悉,如同新车的磨合期。设备的好坏需要通过数据来验证。全球主要准分子激光设备的参数为患者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手术医生的选择和医院的信誉。选医院不如选医生,“山不在高有灵则名”。手术效果与医生经验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了解医生的实际临床经验、近视手术经验和成果非常重要。同时了解该手术是否有保险也是关键一环。激光近视手术的原理是利用准分子激光修复角膜组织,但手术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激光近视手术有利有弊,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决策。国内手术收费低廉且医师临床经验丰富是国内手术的一大优势。手术疗效并非完美无缺,存在并发症风险。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视力状况,一旦发现弱视迹象及时就诊治疗。总之患者在面临选择时,需要冷静评估各方面因素并做出明智的决定。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弱视分类与治疗指南
弱视可以分为五大类,包括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遮眼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以及先天性弱视。每类弱视都有其独特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一、斜视性弱视:由于斜视导致的复视,大脑会主动抑制斜视眼的视觉信号,从而产生弱视。早期适当治疗有可能提高视力,但部分病例即使长期治疗,效果也可能不明显。
二、屈光参差性弱视:当两眼近视或远视度数差距较大时,会导致双眼看到的物像清晰度不一致,大脑会长期抑制较模糊的眼的物像,从而产生弱视。矫正屈光不正可预防此类弱视的发生,并且经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
三、遮眼性弱视:婴幼儿时期的眼部疾病如角膜混浊、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等,会遮挡患眼视线,抑制视觉功能发育,导致弱视。及早治疗这些疾病可以避免弱视。
四、屈光不正性弱视:单眼或双眼高度屈光不正而不戴眼镜会导致弱视。合适的眼镜可以治愈这种弱视。
五、先天性弱视:包括器质性弱视和由眼球震颤、全色盲引起的弱视。器质性弱视可能因新生儿黄斑出血而导致视细胞发育异常,这种弱视较难治愈。
弱视治疗较为复杂,需要时间和耐心。总的治疗原则包括消除抑制、训练黄斑固视和融合功能、矫正斜视等。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5-6岁是治疗的黄金时期。
当弱视眼伴有远视、散光或近视时,应尽早按医生建议配镜。弱视治疗仪与电脑软件联合治疗也是重要的手段。可以将传统的弱视治疗仪与现代多媒体智能软件结合,通过间接增视(如光刷、后像、红光闪等)与直接增视(如精细作业、视觉刺激等)配合治疗,有效提高视力。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盲目进行遮盖治疗,遮盖健眼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弱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视力稳固,也不应停止治疗,以免导致视力减退。
作者的孩子三岁半时被检查出弱视和斜视,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矫正,现在已经完全康复。希望作者的经验和这篇指南能够帮助到需要的家庭。